青少年心理问题亟需关注!

本报记者 孙 军
  以前人们总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心理问题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青少年已成为心理疾病高发人群之一。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最新心理调查显示,青岛市中学生“心病”发病率为15.3%,比2008年调查的发病率高出近5%。专家呼吁,在关注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同时,全社会更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怀!
“心病”趋于年轻化
  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08~2010年进行心理咨询的7319人调查显示:居首位的人群是学生,占29.18%,其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情绪,占30.77%,其余依次为睡眠、焦虑、抑郁和学习等心理问题。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逄淑涛介绍说,统计数据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平均每3位前来咨询心理问题者就有1位是学生的情况,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今年专门对中学生进行了心理问题调查。据了解,2008年,青岛市曾对青少年进行过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发病率为15%至20%,其中中学生发病率为10.4%。与今年的调查结果15.3%发病率相比,短短两年凤凰彩票里,中学生的“心病”发病率增长近5%。在心理咨询门诊,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应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和关注。
沟通缺失酿隐患
  逄淑涛介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室日前接诊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他在入院之前情绪极不稳定,发火时会和父母“动粗”,打起架来什么东西都往父母身上砸。直到看完心理医生,他的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经有“心病”一年多了。这是典型的亲子沟通不畅现象,也给每个家庭敲响了警钟。
  今年10月10日是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目的就是提升民众对人际交流的关注度。在传统观念里,对待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诸如厌学、学习不专心、脾气暴躁、多动症等问题,家长和教师主要从思想上、品德上找原因,而忽视了从心理疾病上分析。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长在教育青少年“成才”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成人”,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俯身送上“暖心药”
  据了解,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集中表现为厌学、早恋、网瘾、焦虑、多动症等。其中抑郁症占36.5%,焦虑症占26%。而困扰青少年的抑郁疾病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学习不专心、脾气暴躁等。
  逄淑涛说,60%的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都与父母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现在95%以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孩子受到的溺爱、保护和压力也与日俱增,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情操教育,从而导致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郑洪利分析,很多孩子明明出现了心理问题,宁可采用跟同学说、写日记、自残等形式发泄,也不跟家长、教师说,这不仅仅是因为代沟的问题,作为成年人,家长和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而不是动不动就板起脸训斥孩子。
家校联手突破心理重围
  复杂微妙的师生、同学、异性和家庭等关系,使得青少年“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或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味良药。记者调查获悉,目前,青岛市大中小学校都在不断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培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以集体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旨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政府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和投入也在逐年提高。2007年,青岛市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该基地突破咨询室、电话间和教室的局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新的家庭、学校、社会交互作用的心理教育模型,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另外,青岛市还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一名精神疾病防治医生,为社区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建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访进行康复指导。
  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徐剑波告诉记者,未来的国际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掀起一场激烈的心灵竞争。帮助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更坚强、更广博、更健康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成才,社会、家长和学校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