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让“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张同华
  最近几年,我发现,让老师、家长特别伤脑筋、费精力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求知欲不强,甚至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很差;纪律观念淡薄,上课时说话、睡觉、搞小动作;卫生观念淡薄,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安全意识不强,攀爬楼梯扶手,翻越围墙,夜不归宿,惹是生非;人格有缺陷,性格孤僻,不合群;既不愿学习又不会做人。这类学生被称为“问题学生”。
  笔者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虽然原因很多,但是家庭教育不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家长难辞其咎。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或两个“问题家长”。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家庭中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与性格特点往往难以磨灭,成为他们以后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是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如何做人关注不够,一味溺爱孩子,导致他们人格上有很大缺陷——自私,消极,不合群,怕苦怕累,没有集体荣誉感,不能吃一点亏,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助人为乐的品德缺失;有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成绩不好或犯了错误,不问明原因便批评甚至拳打脚踢;还有些家长本想教育好孩子,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为自认为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回报却很少。这样的家长表面上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实质上他们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在学习上和做人方面给予孩子的帮助极少。
  二是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严重错误。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薪水的增长和大学生的就业率不高等原因,少数家长认为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还不如退学外出打工挣钱。这种观念的侵蚀,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自以为是,在生活中没有激情。少数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他们总是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不好好学,该打就打”;而一旦孩子没学好,他们总是认为是老师的错,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与他们有很大关系。只有家长和老师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要想改变“问题学生”,教师必须以爱为前提,深入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行耐心的指导,反复做学生的工作,对症下药。从家庭方面来说,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加强学习,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积极营造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要学会赏识孩子。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得到人们的赞赏。赞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再次,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体验世界。这对打开“问题学生”的心扉,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性格有着重要意义。最后,要赏罚分明。对孩子身上发生的事,家长要区别对待,该扬则扬,该抑则抑,让孩子接受教训,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
  总之,“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应该由家庭、学校相结合来完成。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弊端无疑给孩子的教育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互动,教育的作用和力量就会削弱。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不断优化,不断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甘肃省瓜州县榆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