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播撒创造的种子

本报记者 刘强 宋洪昌 通讯员 房世雪
  “……七组6.37公斤,八组6.5公斤。”裁判员报出的一个个数字,让学生们瞪大了惊奇的眼睛——一张普通的A4纸,通过选手不同的折叠方式,竟然能承载最重达6.5公斤的铁块。在济南市燕柳小学的科技节上,像这样令学生倍感神奇的“魔幻科技”项目表演让学生们目不暇接。一桶看似普通的水,却吹出了形状各异的泡泡;而用铁圈拉出的巨型泡泡,瞬间可以装下一个大人;还有空气炮、机器人……一个个神奇的科普游戏,一件件新颖的科技作品,让科技成了狂欢节,点燃了学生们的创造激情与科技梦想。
  学生们在科技节上表演的“拿手戏”,来自于平日的智慧积累和创造火花的集聚。
  近年来,该校构建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特色项目建设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延伸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为学生创设接触科学的机会,让学生从“读”科学到“做”科学,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验科技魅力,提升科学素养。
玩出来的快乐
  在燕柳小学的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手拿各种智力玩具的学生聚在一起品评、交流和竞技。为什么这些在许多学校里被“禁止带入”的玩具,却能在这里大行其道?校长韩爱民道破了“天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如果学生们能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提升,在玩中完善自我,又何必禁止呢!”
  2008年春季开学,韩爱民偶然在一个教室里看到几名男生抢玩魔方的场面。这触发了她把一些玩具和游戏“带”进校园的想法。她认为,许多玩具和游戏兼具娱乐与益智功能。如果能通过这些玩具和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有所收获,那会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于是,禁止变成了引导,变成了鼓励。
  “真没想到,在校园里可以玩魔方,更没想到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玩……”一名酷爱玩魔方的高年级男生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在学校的引导下,“九连环爱好者联盟”、“魔库俱乐部”、“七色花拼板沙龙”等各种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校园里,学生们在玩中体验着游戏的魅力。
  “虽然只是一些玩具和游戏,但只要是喜欢,就要钻研,就要练习,就要坚持。在玩的同时,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锻炼了大脑,收获了成功。”一名学生兴奋地对记者说。
  学校的倡导与鼓励成就了许多“游戏高手”。更让教师和家长没有想到的是,玩具和游戏把许多曾经游离于集体之外,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学生拉回了校园,拉回了课堂。
有科技含量的节日
  一瓶普通的可乐,在一枚小小糖块的作用下,竟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起来,让在场的一千多名学生惊叹不已。
  这是燕柳小学首届校园科技节上的一个场景。
  “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更是每一个同学都期待的盛会!”说起校园科技节,连续3年都参与的六年级学生董冰心中存留着美好的记忆。
  每年春季开学不久的科技节,全校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在科技节众多活动中,纸船载重是学生们选择最多的一项游戏。游戏要求用旧挂历、胶水、双面胶等材料制作纸船,现场进行载重比赛。评比标准是外观设计新颖别致,有创意,承载多。为了让纸船达到既轻又能承重的目的,课余凤凰彩票,学生们常常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研究,甚至与老师一较高下。扎不破的气球、清水写字、抗风纸塔、奇异泡泡等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普灯谜竞猜、奇思妙想科幻画展、师生创作的科普童谣、神秘的科学小魔术、富有创意的科技小发明、激烈的科技竞技游戏,无不让学生在科技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没想到,身边处处是科学,其中道理并不神秘。”这是学生们在经历了校园科技节后发出的感慨。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回忆小学时光时能想起让他终身难忘的一件小事,并激励其不断创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韩爱民说。
校园里的“科技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创设浓厚的校园科技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接触科学的机会,使校园成为学生接触科技成果和知识的“科技园”,让他们亲自获得经验,感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2009年,学校建起了壁挂式科技馆,从此,这里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我们第一次走进这间充满科技气息的房间时,就像蜜蜂飞进花丛,贪婪地吮吸着花间的蜜汁。”五年级学生纪元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第一次走进学校科技馆时的感受。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记忆合金花、半导体温差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等先进科技成果,还可以亲自测量自身汗液产生的化学电量,勾股定理、双曲狭缝的直观演示更是把数学问题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逐个操作每件展品,见识了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学校每学期开展“六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普图书或杂志,参观一次科技馆,看一部科幻电影,画一幅科幻画,制作一张科普知识手抄报,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学生在读、看、想、做中开阔视野,体验科技的魅力,了解科技带给人类的影响。“节水节电金点子”、“健康生活金点子”、“低碳生活金点子”等征集评选活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用科学造福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并非高不可攀,科技就在每个人身边。
  校园西南角的小小种植园,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绿色研究所”。从松土、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都由“小研究员”们独立完成。他们仔细地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伴随着大豆、花生、西红柿、茄子、向日葵等植物的生长过程,“小研究员”们的科研能力也在一天天提高。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筛选了100余个魔术与游戏相融合的科学小实验,如淘米水洗红领巾、神奇纸桥、可乐喷泉、火山爆发等,安排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科技问题。
  同时,学校还编写了《科技天地》教材,将科技作为一门学校课程,采用讲故事、知识链接、搜集资料、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技教育走进家庭
  在燕柳小学,“我给妈妈讲环保”、“我和爸爸做实验”、“争做低碳新家庭”等活动,将学生家长也“拉”进了科技教育活动中来。每年科技节,学校都会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游戏活动,还会评选出“科普示范家庭”进行表彰。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还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出了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
  学校举办的家教小报经常刊登家庭科技教育资料,每学期的家长会邀请专家或者有科技专长的家长作科技讲座,就连寒暑假前学校发给家长的信中,也忘不了倡导家长同孩子一起完成科技特色作业。
  一位高年级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和爸爸的关系一直不好,平时很少交流。但是,为了能在科技节上让自己的纸质手推车夺冠,我硬着头皮向当工程师的爸爸求助……看着爸爸从没有过的兴奋样,我忽然觉得爸爸如此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