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提升育人品质

本报通讯员 唐隆道 贺法政
  在寿光的西北部,在美丽的巨淀湖畔,有一处革命老区——台头镇牛头村。寿光市台头二中就坐落在老区的南端。多年来,学校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学校德育的全过程,搞得形式多样,提升了学校的育人品质。学校先后通过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验收,2009至2012年连续3年被评为寿光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走进历史,与英雄人物“零距离”
  现在的中学生,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中长大,热衷于追星、上网,要让他们接受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文化,讲大道理、强行灌输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让他们走进历史,与英雄人物“零距离”接触,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革命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受到教育。
  每学期开始,学校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革命老区马保三、张玉山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他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定期聘请老区革命前辈来学校作报告。所聘请的革命老人是学生身边的人,有的甚至就是学生的亲人,老革命者忆苦思甜,用革命英雄事迹进行现身教育,使学生深受感染。
  每到节假日,学校还要求学生进行采访,广泛收集英雄人物的故事,感受英雄人物当年的风采,加深对英雄人物的了解,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学校充分发挥革命根据地的优势,经常组织师生到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马保三纪念馆参观,每年清明节前后,去扫墓祭奠,凭吊烈士,深入了解英雄的历史。有一次,全体师生冒雨去瞻仰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来回行程近10公里,没有一个学生喊累。
  学校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革命英雄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工作资料如马刀、军用水壶、战争日记等珍贵的史料,建立高标准的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展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在校内也能充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活动引领成就高尚品格
  为把革命传统教育深植于学生心灵,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德育活动。
  学期伊始,学校总要安排新生军训两周,在学生血液中注入军人的气质和品德,增强纪律意识、团结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的影视节目,如《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马保三》等,让学生把学习英雄精神作为自己为理想奋斗的动力。
  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如:让学生搜集革命英雄的事迹,编成故事,在班会上进行交流、评论;开展“我向革命英雄人物学习什么”主题演讲;举行“我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让学生感受英雄气息,从英雄那里汲取力量,培养浩然正气和进取精神。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升入初中不到半年,思想气质、行为习惯方面就改变很多。
  每逢节假日,学校便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对比新旧生活,如“我和爷爷比童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师生自愿组成互助小组,经常性地到敬老院或烈军属家抬水、打扫庭院等。每次开学,总有老人步行几公里来学校表示感谢。
  依托红色文化,夯实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多渠道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台头二中的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