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亦需“气和”

于明亮
  “理直”和“气壮”往往被人们视为一对“孪生兄弟”,“理直”必然导致“气壮”,“气壮”必由“理直”而生。其实,现实中,很多矛盾的缓和、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理直气壮”,而是“理直气和”。
  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的一个下午,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是要我帮他个忙——他的小外甥女郭菲菲(化名)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不知什么原因,开学后一直不想上学,现在正和逼她上学的父母僵持在学校大门口,希望我能说服孩子重返校园。这个女孩我认识,放下电话,我急忙跑到大门口。只见一家三口正在撕扯:父亲拿着书包往郭菲菲手里塞,母亲拖着她往教学楼方向走。郭菲菲呢,虽然已经泪流满面,但还是竭尽全力地拽着母亲往后退。眼前的一切令我感到有些意外。这孩子在四年级时还好好的,为什么刚刚升入五年级就如此厌学呢?见到我,郭菲菲的母亲惊喜地说:“您快说说吧,这孩子最佩服您。”我对郭菲菲说:“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今天这个机会,我还真不知道你佩服我呢。走,到我的办公室里说说你为什么佩服我。”郭菲菲好像获救似的瞥了一眼父母,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
  一杯水、一片纸巾,更拉近了我和郭菲菲之间的距离。我们促膝交流,仿佛老朋友。郭菲菲毫不掩饰地向我道出了不爱上学的原因:升入五年级的第三个早读课上,正在批改作业的数学老师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问语文老师:“咱班谁的数学成绩不及格,是全年级倒数?”“好像是郭菲菲。”语文老师回答。“郭菲菲,你站起来。告诉你,从今往后我要天天盯着你,看你再敢不敢偷懒!”数学老师理直气壮地说了一通。郭菲菲在众目睽睽之下,尴尬地站起,又尴尬地坐下。从那一刻起,她开始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学校。
  我和郭菲菲的谈话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她十分认同我给她开出的药方:接受数学基础差的事实,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向父母、老师承认逃学的错误,克服懒惰的缺点,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半个多小时后,她高兴地拿着我赠给她的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真皮笔记本走出了我的办公室。第二天,郭菲菲按时上学了。她的母亲来电话向我讨教教育法宝。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法宝,只不过是在“理直”的前提下做到了“气和”。
  郭菲菲重返校园了,可是她厌学留给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郭菲菲数学成绩不及格不能不说是事实,数学老师要天天盯着她不能不说是对工作负责,真可谓“理直”。可为什么她厌学了呢?细细想来,都是“气壮”惹的祸。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新的班集体成员,他们的自尊心正处于敏感时期,每名学生都希望给新老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假如数学老师能采用私聊的方式、温和的语气鼓励她,她会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
  “理直气壮”显示的是气概和魄力,“理直气和”则显示的是风度和涵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学会“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让人”的“理直气和”的教育方法。这不仅能显示教师的气度和涵养,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