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文化“矿藏”中发掘课程资源

本报记者 赵 勇
  惠民县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兵学文化、特色手工艺、古建筑知识等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开发学校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开启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体验兵圣文化的博大精深
  惠民县第一中学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建设以兵圣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学校编写了《兵圣故里惠民》校本教材,并邀请兵圣文化研究专家定期给全校师生讲述孙子思想、兵圣文化。同时,组织师生制作孙子文化展板和宣传彩页,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兵圣文化宣传月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体验到兵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泥塑课上收获创造的快乐
  走进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心小学,随处都能看到各种泥塑作品。如果不是校长陈在国的介绍,很难想象教室里摆放的泥塑作品都是出自学生之手。
  皂户李镇河南张村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塑”发源地。作为一门学校课程,泥塑课在皂户李镇中心小学开设已有4个年头。学校把泥塑这一传统手工艺引入了课堂,编写泥塑工艺教材,开辟泥塑工艺制作室,把每周一节的泥塑课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目前,皂户李镇中心小学一至五年级共配备4名泥塑课教师,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泥塑课,不少班级的课外兴趣活动也安排泥塑内容。泥塑课既促进了泥塑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还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今,泥塑课成为学生每周都盼望的实践课程。
走进百年古堡,传承家乡文化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魏氏庄园参观。魏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40余亩,平面布局呈工字形……”这有板有眼、专业味十足的讲解出自魏集镇中学的小导游之口。近年来,魏集镇中学依托魏氏庄园这一名胜古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走出了一条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之路。
  “作为一所乡镇初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还应该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魏集镇中学校长赵增宝说。为了保护、传承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魏集镇中学师生深入走访庄园后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庄园的民间故事、建筑风格,将地方文化融进学校文化建设中。该校编写了《家乡文化》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开展学生进庄园、进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担任小导游、文化宣讲员、庄园义工等角色过程中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同时,魏集镇中学深入挖掘魏氏家族“乐善好施”的百年家风,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将这一美德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责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温良敦厚的品德,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民俗文化进校园,乡土曲艺育新人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在胡集镇第一中学校园内,伴着三弦和扬琴悠扬的旋律,学生们演唱的鼓曲让校园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
  传承800多年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民间艺人和30多个曲种亮相。胡集一中秉承“戏曲进校园”、“戏曲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把曲艺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集中师资力量,编写了《胡集书会》、《山东快书》、《乐亭大鼓》等校本教材。在充分发掘学校师资力量的同时,该校还聘请著名山东快书表演家许同贵等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培训,保证每周一节曲艺课。此外,该校还利用课间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戏曲选段,并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曲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长朱安海说:“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一定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曲艺明星,而是让孩子们把曲艺作为一种兴趣来培养,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