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全开放背后的管理智慧

梁 好
  两位校长外出考察归来,在畅谈心得体会之时,说出了同样的一个细节:在考察某所学校时,发现该校的图书馆是全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时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既不用签名也不用履行任何手续,看完之后主动归还。对此,两位校长不由得发出了感叹:“这所学校的养成教育做得极好,学生们能够如此自觉,可见学校在先期的教育中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两位校长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向这所学校学习,加强德育工作。
  诚然,开放式借书确确实实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然而,将这样的结果看成是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的必然,则有失偏颇。其实,学生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并不完全在于学校先期的管教,还在于学校有敢于放手的勇气。
  诸多学校管理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细致的要求和训练。例如,借书必须履行严格的手续,并且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学生毁坏图书的行为,杜绝图书丢失的现象发生,但是会让学生倍感压抑,让他们感觉到束缚与限制。而开放式的图书管理至少有两种好处:一是可以体现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信任会无声地传达给学生。信任的氛围是相互“传染”的。教育管理者信任学生,那么学生必然会以实际的行动去支持教育管理者。如此,学生也必然会朝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发展。二是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欲望与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图书馆中的图书此时成为他们可以随时享有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充分享有权会促使他们自发地爱惜图书。如此一来,图书的保护便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当然,这种理想结果与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在实施这种管理措施之初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学生的表现也并不见得尽如人意。但是,经过长期的坚持,会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以及集体交互教育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其效果也将随之显现。如果教育管理者担心这种放手管理有前期风险,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