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制度设计

本报记者 刘金松 通讯员 苗成彦 王效超
  “我很幸运,也很幸福。2008年,我成为‘刘立平工作室’的一名研修人员。在刘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如今我已成为罗庄区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一名领衔人。”临沂市第六实验小学教师姜自凤感激的话语,引发了记者对罗庄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和兴趣。
育“种子”,培养课改“领头雁”
  2012年11月6日,临沂市罗庄区又有9个“名师工作室”在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等学校挂牌成立。截至目前,罗庄区已有14个“名师工作室”,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11个学科。14名学科名师领衔人、300名研修成员,共同组成了10多个罗庄区“名师共同体”团队。这是罗庄区以培育“种子”教师为切入口,推进名师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培育“种子”教师是罗庄区名师工程的核心。自2006年以来,这个区把名师队伍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为了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9月,罗庄区教体局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度,以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
  刘立平是罗庄区首批“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之一。这一年的10月6日,她的工作室挂牌成立。在她的专业引领下,姜自凤、崔艳梅等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罗庄区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在学校,我教好学生语文的同时,依托工作室培养了一批科技爱好者。学生们和我一起学习、研究,都觉得很充实。”孙其进老师说。如今,在“孙其进工作室”的指导下,科技教育成了罗庄区高都小学的一大特色。2012年9月,高都小学的6名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获得了3枚金牌、3枚银牌的好成绩。
  为了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向纵深发展,2012年2月,罗庄区教体局在对第一批“名师工作室”进行验收的同时,又推选、命名了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并把段淑君、刘立平、刘建宇、孙其进等4名教师评定为罗庄区首届“首席名师”。
  “这些区域‘名师工作室’根据教学需要,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作报告,给‘名师工作室’研究团队指点迷津。它突破了‘校园界线’,以学科教研为载体,以合力育人为共同志趣,以共同成长为目的,成为推动罗庄区名师工程建设的核心机制。”罗庄区教体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陈炳伟说,“名师工作室的科学运行,改变了原先研修‘一校一研、一科一修’的行走方式,成了罗庄教师的课改实验室。”在学科名师的领衔带动下,罗庄区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教育特色的学科名师群。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刘建宇数学名师群、刘立平语文名师群等4个学科名师群。
用“引子”,注入成长“催化剂”
  “现如今,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来得特早。”一位老教师这样认为。
  为打破制约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罗庄区教体局先后实施“青蓝工程”和“压担子”、“架梯子”等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为使全区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向更高层次攀升,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再成长”,2012年刚开春,罗庄区教体局适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引入了“催化剂”,制定下发了《罗庄区中小学“三百工程”实施方案》。文件规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100项“特色课题”认定、100节“特色课堂”创建和100名“课改之星”评选活动。全区30所中小学紧锣密鼓,沿着“特色课题——特色课堂——课改之星——特色教师”路径,竞相开展了“特色教师”、“学科名师”的培养行动,促进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深度发展。
  “三百工程”启动之后,各学校纷纷就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谋划、研究,“有头脑”的教师也争相确立“小课题”、“微型课题”,积极申报“特色课题”进行研究。大家围绕“自能高效课堂”建设,结合校本研究状况,或独立研究,或几位兴趣相投的教师凑到一起研究,形成了罗庄区课改群体攻关的一道风景。
  被评为第二届“课改之星”之后,临沂二十中教师苗凤珍并没有松劲儿的想法。为了成为一名“特色教师”、“区域名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她成天忙着上课、查资料、搞研究。“学校有一个‘个性优质课堂’保护政策,允许教学有自己的‘棱角’,像我这样的一些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并且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苗凤珍说。
  近年来,“自能高效课堂”研究成了罗庄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路径,尤其是“三百工程”的启动,实现了学校对“自能高效课堂”研究的反思、总结与提炼,促进了对教师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了对教师特色和课堂特色的积极挖掘。特色教师和特色课堂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搭“台子”,创建发展“大舞台”
  “在这里教书,不怕自己没位子,就怕自己没本事。老师只要有想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迟早会成为有影响力的名师。”临沂市第二十中学教科室主任徐铎厚说,“学校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梯级名师评选制度,有‘课改之星’、‘年度创新人物’、‘奠基希望教师’、‘功勋教师’等,不拘一格,让大家都能看到成为优秀教师的希望所在。”
  为了让每位教师扎根学校成长的土壤,罗庄区教体局从转变职能入手,推行“低重心”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把专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教学的自主权还给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2011年5月,罗庄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实施精简高效的“一室三中心”运行机制,打破了架在教师头上的过多“框框”。
  “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只要利于促进育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因外出学习、研修等请假,都可以获准,并给予费用报销。”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张俊湘说,“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非常重要。师资水平提上去了,还愁教育质量不高吗?”
  “网络教研犹如清风活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教师们看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罗庄区教体局师训室主任王丽飞深有体会地说,“网络研修,成了教师们思想成长的归属地和享受职业幸福的港湾。”
  在罗庄,网络研修被当作一种福利来对待。该区规定,凡在网络研修中表现优秀或因研修快速成长的教师,在教学能手等评先树优中都能享受一定的优先份额。留意山东省教师教育网“教师心语”栏目,会发现罗庄的教师发表感悟最多的热词是“幸福”。“研修着,便幸福着”是罗庄区黄山镇中心小学教师冯琼的心语,而罗庄区傅庄街道中心小学教师孙文杰则把研修当作最好的礼物。在这儿,远程研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大面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定“尺子”,设立专业“硬指标”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之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6个主题词。“终身学习成为新师德规范的一大亮点,将单纯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发展作了一个融合。”分管师德教育工作的该区教体局副局长李树峰说,“在罗庄,师德是教师专业考核的一个‘硬杠杠’。凡师德考核不合格者,教师参与晋职晋级和评先树优都要一票否决。”
  据了解,罗庄区还有一个专业考试制度,这项制度已坚持了4年。2008年8月,罗庄区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专业考试制度,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通过这种考试,一方面,可监测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教师可根据考试结果及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以考促学制度促进了每位教师的终身学习,实现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陈炳伟娓娓道来。
  去年以来,教育部接连颁发了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两个通知文件。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双标”要求,更好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去年10月30日,该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专业标准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专业考试制度及时诊断、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确保了教师教改教研的科学轨道。
  目前,一大批在区内外、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师,如雨后春笋般在罗庄大地涌现出来。姜怀顺、刘建宇、王立华、段淑君、刘立平等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以及一大批省、市级教学能手,分别在各自领域引领、带动着罗庄教育的高位持续发展。罗庄区近年来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等省级以上称号达十余项。
  “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同时,师资质量就是教育质量本身。”罗庄区教体局局长周广军十分看重师资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未来十年罗庄的教育质量,关键要看师资的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