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教育梦

陈培瑞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之后,中国梦成了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极高的流行语。从高层领导到黎民百姓纷纷畅谈各自的梦想及追梦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可以没有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种憧憬、一种理想、一种目标、一种追求、一种构想、一种蓝图。梦想犹如无垠天幕上闪耀的北斗星,给行走在茫茫暗夜中的人们指明方向;犹如冰天雪地上熊熊燃烧的一团火焰,给不耐五更寒的人们以无限的温暖;犹如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向上的力量。
  教育梦是什么?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不同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回答。回眸上世纪的百年沧桑,面对灾难深重、文盲众多的中国劳苦大众,孙中山先生曾做过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初等教育的梦。直至上世纪9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双基”目标。高等教育历来被无数人视为实现梦想的神圣殿堂,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为精英开放,多数学子望“殿”兴叹,徒有梦想。直至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神圣殿堂的光芒终于普照万千学子。
  教育在我们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度,曾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现在不大一样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加快,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人们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可能没有梦,但几乎所有人都有教育梦。
  政治精英、有识之士有教育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黎民百姓也有教育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亿万学子有教育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为人师者有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方净土,其乐融融。
  各色各样的教育梦,传递出各色各样的信息、愿景、目标和期盼。教育被“寻梦”,凸显各种矛盾和问题。比如,坚持主流教育价值观与各种非主流教育价值观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巨大需求与对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立德树人、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与各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矛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矛盾,等等。教育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困扰当中,办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群众强烈反映“上学难、上学贵”,现在,上大学也不难了,中小学已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上学也不贵了,贵的是社会上泛滥的各种辅导班,惊人收费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现在的突出矛盾是办学难。教育功能和附加值被一再追加,办学者难承其重,饱尝处于社会中心的各种困扰和苦涩。
  教育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主流教育价值观,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质量、效益、特色”这条生命线,千方百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民族、为国家、为家庭、为个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