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张庆亮
  正开着车,电话响了,是熟悉的号码,摁下车载电话。“今年是咱们的报纸创刊20周年……”话筒中传来同样熟悉的声音。不待再听下去,赶紧靠边停车。不全是为了遵守交规,因为年逾半百的我,居然有些小激动了。
  其实,不用等电话中说完,我已经明白了电话的来意。“咱们的报纸”,加上“创刊20周年”,再明白不过了。等电话中详细交代完毕,我半开玩笑地说,这篇小文那是必需的,在第一批地市记者中,目前还在一线的,本人基本也就算是硕果仅存了。
  不是矫情,确实。那年的6月,我就是以《山东教育报》驻地记者的名义,从县教育局办公室调到市教育局的。用句老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用屈指一算便可知,参与或者说陪伴《山东教育报》,整整20年矣。
  人生苦短,能有几个20年!而况是在职工作的20年,大致也就是工作年限的三分之二了。抚今追昔,揽镜自照,能无感乎!
  余生也愚,却在少年时期就喜欢三个职业,一是教师,二是记者,三是医生。因为不太喜欢理科,当医生自然是无缘了,只好闲时浏览些《伤寒》、《本草》、《金匮要略》之类。欣幸的是,前两个心愿都实现了。
  当过高中教师、电大教师,还阴差阳错地教了半年本科中文系,直到现在还有浓重的“讲台情结”,就像孟子说的那样,“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至于搞新闻宣传,犹记得1980年代在乡村当高中教师时,经常往县广播站(那时还不是电台)投稿。有时早操期间,一听到“本站通讯员张庆亮报道”,就巴不得让全校师生立定,侧耳聆听广播。
  后来进了县教育局机关,搞文字的同时自然也兼做新闻宣传。稿子写得多了,就觉得“××通讯员”很不过瘾,幻想有朝一日在名字前加上“记者”二字。意料不到的是,《山东教育报》创刊了。不算很意外的是,我的稿子前边开始有了一直视为很神圣的那两个字,因为“我也是《山东教育报》的人了”。
  20年凤凰彩票不算短,却又弹指一挥间。如今想来,这些年笔耕发表的新闻作品,总数大致要以百万字计。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或者得意,他人有点儿印象的,或者说社会影响较好的,自然大都是发在《山东教育报》上的。
  比如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官方决策的《书包里减出三千万》,就是全国第一篇关注中小学生“减负”的文章,发在报纸一版的头条,当时就鲜明地提出要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直至今日,看到或听到“减负”二字,心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有幸身处潍坊这块教育改革创新的热土,有幸作为《山东教育报》的一分子,有幸与编辑部的同仁共事。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潍坊市各类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探索,特别是在中考制度改革、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区域性的经验和学校、校长、教师的探索,都得以及时在《山东教育报》上得到了发表推介。
  可以自慰的是,作为一名记者,我没有“漏掉大鱼”。这当然有赖于报社同仁对潍坊教育以及我本人的厚爱。因为再好的经验,如果没有专业、权威的载体,如果没有“慧眼”识货的编辑,还是免不了要被忽略甚至掩埋的。
  20年应该是一个成人了。从“而立之年”加入,到如今“知天命之年”,仍没有离开或者离不开《山东教育报》,内心是欣慰且自豪的。自然,作为一家平面媒体,20年后的《山东教育报》也已经相当茁壮,“立”起来了,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日益扩展。作为因此而圆了“记者”梦的成员之一,其心可知。
  即使有一天写不动稿子了,坐在夕阳下的藤椅里,展开一份“咱们的报纸”,我心中也会油然涌出一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