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工程让特殊学生普享阳光
发布日期:2013-05-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992次
记者 孙世杰 赵德宝 通讯员 单勃
李开明是一名先天性盲童,家庭特别困难,家人为孩子上学犯了愁。去年,高密市特殊学校主动上门,热情地把孩子接到了学校上学。现在,李开明在学校里非常开心,不但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同伴的友爱,享受全免费上学的普惠政策,每年还有1000元的特殊学生专项救助金。春节期间,他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演出,用歌声唱出了感恩和自信。
李开明的成长得益于高密市实施的特殊学生关爱工程。近年来,高密市优化教育公共服务,通过实施务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留守儿童温暖计划、残疾儿童全纳式免费教育、贫困学生零漏失资助等,保障特殊儿童普享公平教育,让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全市3000多名学生因此受益。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口的增多,随迁子女上学难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高密市积极回应社会,建立随迁子女就近安排入学政策机制。教育局联合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主动延伸服务,开展了“访民问教、普惠就学”活动,对居住人口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外来人口适龄入学儿童信息档案,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就学诉求,做好外来人口子女上学政策宣传。按照居住区域划分、就近方便入学原则,在招生时统筹规划预留学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随迁子女全部被安排到优质公办学校入学,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的入学机会和义务教育拨款经费,解决了1500多名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亲情教育,生活在社会夹缝中,在性格、习惯、情感、心理等方面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是改善民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说。
为此,高密市实施了留守儿童温暖计划。通过创建“属地管理、社区为主”体制,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将留守儿童生活监护、社会教育、安全健康纳入社区民生实事,作为创建幸福社区的重要指标。建立社区干部与留守儿童包助制度,社区干部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三次,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呵护孩子成长。学校与社区联合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开放社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乡村少年宫,聘请文化名人、民间艺人、“五老”成员等担任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娱乐、特长培养、社会实践、文艺展演等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
“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市组织1200多名女教师组成‘爱心妈妈团’,认领留守儿童,组建爱心家庭,为孩子补养亲情。很多‘妈妈’在周末把孩子带回家,举办周末游乐活动,为孩子改善生活,教孩子学会自理,指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金告诉记者。
对残疾儿童少年,高密市实行学生上学“三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寄宿费,每人每天按15元的标准进行生活补助,今年开始,残疾儿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了3000元。
不但如此,高密市还以县为主,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
“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生资助中心,出台了学生资助规程,对学前教育资助金、义务教育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城市贫困学生‘一免一补’、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等政策性资助金专列账户,统筹管理,严格审查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学生身上。”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徐连勇说。
同时,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在慈善总会设立“阳光助学”专项资金,在市妇联设立春蕾女童计划,全市设立60多个助学项目,实现了贫困学生救助全覆盖。去年,全市发放社会助学金20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500多人。近年来,高密市贫困学生辍学率为零,学生资助工作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
关爱工程如同阳光雨露,惠及万千家庭。去年,高密市全社会公选民生发展成果,关爱工程被推选为慈善幸福工程。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