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

齐鲁名校长、潍坊市高新区国际学校校长
张世华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成绩很差,或是因为性格特殊而与集体格格不入,或是因为精神疾病而沉浸于自我世界,游离于群体之外,或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残缺而受到同伴的嘲笑……
  面对这些学生,不同的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教师不闻不问、漠然视之或视其为累赘,导致学生更加封闭、自卑、懦弱;有的教师却对他们关爱有加,细心呵护,使他们能跟普通学生一样健康成长……这些学生只是班里的几十分之一,然而个体的他却是家庭的全部;这些学生的数量不多,其影响力却是不可忽视的。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2007年,潍坊市教育局顺应时代要求,率先提出加强“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把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范畴。
    每个学生在具有同年龄段儿童共性的同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是特殊的学生,表现更是各不相同。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有的跋扈,有的懦弱,有的自卑,性格成因更是千差万别,有些是先天因素所致,有些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的恶果,还有的是环境影响使然。要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前提就是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历史”。
    首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对特殊学生所采取的措施要有所区别。例如,同样是智力低下的孩子,有些是遗传因素所致,有些为母亲孕期用药不当所致,有些则是后天药物致残,这类学生的心灵伤害最大。其次,了解家庭成员对特殊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是否一致等。再就是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经历,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还要与特殊学生的伙伴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在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后,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和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为达到目标,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合理安排教学进程,还必须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有效评价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特殊学生群体,无论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其内心一定是渴望大家认可、渴望回归集体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特殊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付出几倍于对普通学生的爱,以赢得他们的信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特殊的学生需要特别的关爱。然而,如果这种“关爱”使用不当,则可能遭到他们的拒绝,甚至变成一种伤害。因此,教师需要不露痕迹地为特殊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和同伴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幸福成长。为避免学生在家在校表现不一现象的发生,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为特殊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实践证明,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特殊学生都会撕下“特殊”的标签,取得可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