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守娃”的“甜美事儿”

金吉鑫 朱方臣
  近日,笔者走进平原县桃园街道中心小学,随这里的农村娃们一块体验“乡村学校生活”。13岁的“留守娃”陈通带我们全程分享了他的“甜美事儿”。
  陈通留着小平头,穿一身运动服,快言快语但又有些拘谨,看上去既有留守儿童的那份青涩,又有参与集体生活的天真烂漫。对笔者的跟随,他显得很兴奋、很得意,主动“显摆”起他的学校生活。
  在崭新的学校塑胶操场上,陈通领我们转了一圈儿。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家是本街道周家寨村的,离学校8公里,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妈妈在本地打工,留他在家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小学五年级以前,他一直在离家1公里的石庄小学读书,去年升六年级的时候转入了桃园中小,成为一名寄宿生,每周末回家一次。
  “俺们学校有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足球场、一个乒乓球馆,全都是新的……”在小陈通的引领下,笔者参观了校园的角角落落,还看到了他办的手抄报。
  走进综合教学楼,小陈通一屋不落地拉我们看,图书馆、科学试验室、计算机课堂、音乐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电教室、卫生室等,一一展示他们的“硬件配套”。
  “再看看你的教室吧!”笔者说。“好的!听妈妈说,我们教室比城市学校的都要好!”小陈通回答得很爽快。
  走进六年级一班,独特的课桌和小椅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桌椅能升、能降,可根据学生的个头变化自动调整,尤其是小椅子的“靠背”更显人性化,可有效防止学生驼背。小陈通高兴地演示起了讲台:“这是推拉式的多层黑板,里面还有电子触摸屏呢。老师经常在这里给我们放课件,上课一点也不觉得累!”
  临出教室,笔者遇见了陈通的数学老师孙保良。孙老师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专门夸奖起了小陈通:“这孩子很活泼,学习很踏实,也不偏科,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这儿住校,他自己的生活还非常有条理,吃饭、学习、体育活动、休息,安排得挺有规律。这孩子挺可爱!”
  在小陈通的宿舍里,笔者看到一屋住8个学生,4个上下床,被子、床单和日常用具都整齐划一,南面还有一个大阳台,学生们的衣服都晾在那里,几盆很显眼的花草正沐浴着阳光,屋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晚上你们几点睡觉?”笔者对他们的作息安排很好奇。小陈通说:“我喜欢打乒乓球,晚饭后稍微活动一会儿,6点30分就开始在教室里做作业。每晚都有老师在这里给我们辅导,有不会的题随时问。8点前回到宿舍洗刷,8点30分准时熄灯睡觉。宿舍里也有老师监督,不许学生打闹和大声囔囔。同学们都很遵守纪律。”
  出了宿舍楼已是下午5点40分,笔者打趣道:“到用餐的点了,晚上请我们吃饭吧,正好尝尝你们的美味如何。”小陈通很机灵地回答:“好呀!晚上两菜一粥,馒头随便吃!”
  我们直奔餐厅楼,正赶上学生们前来排队打饭。陈通像餐厅老板似的向笔者讲解起来:“快餐杯和小勺每顿饭后都放到消毒柜里进行消毒。老师怕我们在电热炉里打水烫着,安装了特殊的转化器,开水出来就能转换成35度的温水。”
  在餐厅里,笔者看到学生们的晚饭很丰盛,每人有两份菜、一份小米粥、两个馒头。校长吴东涛告诉我们:“男孩子每天生活费是6元5角,女孩子6元。早晨每人一个鸡蛋、一份小菜,中午两菜一汤,晚上吃包子或油香,三顿饭都有粥。100个学生住校,720平方米的餐厅楼满够用。”
  在学校里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但唯一的是缺少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笔者有意探听小陈通的内心想法,提及了这个敏感问题:“晚上睡得香吗?想妈妈了怎么办啊?”小家伙故作“不在乎”地说:“呵呵,学校里有通话室,不收费,隔几天就可以给爸妈打个电话。妈妈有时还来看我。在学校挺舒服的,没怎么想家。”
  和小陈通说再见的时候,他欢快地说了声“欢迎下次再来我们学校”,便双手揣兜蹦蹦跳跳地跑了。
  陈通的“甜美事儿”,是国家惠民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投入换来的。桃园中心小学离县城5公里,2011年6月动工建设,2012年11月投入使用,软硬件共投了1700多万元,街道办是投资的大头。街道党委自始至终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来建设,一步到位,满足了辖区60多个村的近700名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小陈通只是很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有了多彩的校园,相信他们的童年生活照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