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行动暖人心

张洪利 付吉庆 孔令振
  济宁市市中区教体局党委始终把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帮困助学等作为做好教育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思路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办好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惠民实事。一项项帮困解难的具体措施,编织着惠民这张真情大网。
心系民生情暖民心 深入群众落实惠民之举
  今年年初春寒料峭,市中区教体系统开展的“暖冬行动计划”,如一股股暖流,涌入困难师生的心坎。相较往年春节前的走访慰问活动,市中区教体局今年进一步扩大了走访慰问范围,全系统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精心组织、齐头并进,全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广泛参与、积极行动,为1600多名退休教师和家庭困难党员、教师、学生送去价值34万元的慰问品。
  在“联系群众年”活动中,市中区教体局4个联系社区村“第一书记”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驻村入户、蹲点调研,沉下身子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为群众扎实办了一批实事好事。同时,由局机关、直属单位和各科室共40名干部组成的9个工作组积极联系社区村开展帮扶工作,协调100万元建设唐口街道中心幼儿园;投入11万元建设党员服务站、村民活动室、农村书屋等;投入15万元开辟健身路径、建设乒乓球、篮球场等活动场地;协调近7万元改造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帮困助学体系实现全覆盖
  年初,一位老人将一面绣有“情系学子,济贫救孤”的锦旗送到济宁市市中区教育体育局。安居一中初三学生刘本耀的爷爷眼含热泪,动情地说:“感谢党委政府对我家孩子的帮助,要是没有你们,我的孩子已经辍学出去打工去了。”
  刘本耀是一名贫困学生,父亲因车祸智障瘫痪长年卧床,母亲改嫁,一家人的生活靠政府救济维持。这个男孩一度产生了辍学养家的念头。班主任将这一情况上报后,教体局及时为他申请资助金和营养餐补助,让他按照在校孤儿标准享受每年365天的补助,给予了他一股强大的求学动力。
   “像刘本耀一样受到资助的学生在市中区还有很多,为了不让他们辍学,我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到处‘化缘’,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心理疏导、生活鼓励。2012年,投入239万元为所有农村在校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接近2万名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为农村学校279名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金34万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教育。”市中区教体局局长杨建国说。
  去年,市中区将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教育民生的头等大事,保证投入,细致落实,共发放营养餐补助302万元,惠及8900多名学生。
  412人申请贷款,412人成功获得贷款,贷款金额为235万余元,成功率100%。这是市中区教体局2012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办理记录。当年,还为310名高中生发放助学金235万元,为542名幼儿发放学前教育助学金共计78万元。
  市中区教体局将帮困助学工作不断延伸,妥善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时,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近9000名。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这庄严承诺的背后,一个以政府助学为主,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生活补助等多种形式共同帮扶的资助体系得以建立健全,市中区由此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千名教师访万家
    从2011年开始,市中区教体局在全区中小学中连年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深入学生家中,每人联系走访不少于10名学生。走访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为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子女等送去关怀、带去温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等。同时,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赢得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