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寻基于专业引领的学校自主发展策略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齐健 徐洁
    2013年4月11~12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以下简称“1751”工程)工作会议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德州市齐河县召开。齐河县借力实施了“齐河县中小学‘3420’改革创新工程”,即在全面促进该县3所省项目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又依次跟进了4所、10所、10所农村中小学,力争用3~5年的凤凰彩票,在全县重点培植一批改革创新型学校的排头兵,培养一批改革创新型校长、教师,以此拉动中小学整体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型,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
  齐河县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们对“1751”工程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动情地说:“通过学校共同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找到了目标。我们乡村教师工作有了激情,学生有了自信,学校有了生机。”
  其实,这只不过是省“1751”工程实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的一个缩影。两年来,我们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作为齐鲁师范学院直接服务于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事业的专业研究部门,在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和我们学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专业引领的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力量引领下的推进基层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思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有效推动了各项目学校的健康发展,而且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区域产生重要的辐射带动效应,促使我省更多的县域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行动起来,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推进策略一:“双层助力,四线切入”,全盘规划工程推进路线
    省“1751”工程的基本目标是:在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教育思想先进、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科学、课程方案落实、课堂教学高效、师资队伍优良、育人环境优化、教育特色鲜明、学生综合素质高,在省内有较强示范作用和知名度的中小学校。长远目标是培育一批体制机制新、创新意识强、改革动力足、发展可持续、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创新型学校。
    为此,我们课程中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双层助力,整体推进,四线切入,重点突破”的基本工作思路,即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双层促进作用,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为突破重点,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激活项目学校的内在活力,加快工程实施进程。
  推进策略二:以专业学校诊断为基础,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路线
  2011年初,我们课程中心从全省遴选了高等学校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齐鲁名校长等,组成了近50人的专家团队,分赴17个项目县的51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大规模学校专业诊断活动。通过深入学校实地考察,与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分别进行访谈、问卷、听课等,共访谈6800人次,收回问卷18000余份。在此基础上,为每所项目学校开具了专业诊断报告书,理清了学校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学校发展建议。我们还引领项目学校开展了自我诊断,并结合专业诊断结果,针对工程目标要求和学校发展需求,对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实施策略等进行计划性设定,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形成了学校发展行动方案。
  另外,我们还研制下发了项目学校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指导意见,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和主要推进措施,从而为项目学校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行动参考指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各项目学校共同探寻、研究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凝聚办学共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和进步。
  推进策略三:搭建校际互助合作平台,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作用
  2011年3月,我们省课程中心出台了《关于建立“1751”工程学校互助合作机制促进项目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即在全省选择51所优质学校加盟,作为项目学校的合作伙伴,帮助、指导项目学校发展。每个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一般由6~8所项目学校和优质名校组成,每所项目学校又分别与一所优质名校结成对子,取长补短,共求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确达到了促使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重点促进、共同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是校际联盟活动活跃,富有成效,实现了名校名师资源的共享。我们划分了5个工作片区各学段的15个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共开展了80多次丰富多彩且成效突出的校际交流活动。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合作伙伴名校校长几乎都是亲自带领自己学校的干部、教师团队多次赴项目学校指导、送课。一批名师也相继走进项目学校举办专题讲座、现场送课等。
  二是校际“一对一”帮扶交流活动扎实,效果明显。每所项目学校都分别到相应的合作伙伴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去进行长凤凰彩票的挂职跟班学习。各合作伙伴指导学校则选派自己得力的干部、教师到对口项目学校传经送宝、送课上门,与友好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等共研活动,等等。
  三是部分合作伙伴学校之间还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了博客、QQ群等,开展了基于网络的随时随地的跨区域互动交流研讨活动。
  推进策略四:专业力量持续跟进指导,培植典型,带动全局
  我们省课程中心的全体成员作为一支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专业研究力量,对各项目县、项目学校进行了持续跟进式的调研和指导,每年近一半凤凰彩票是在基层度过的。我们面对面地与干部、教师切磋研讨,手把手地帮助学校提炼学校文化,指导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规划建设,为学校管理创新出谋划策等,充分发挥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我们对每所项目学校的发展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当发现项目学校某方面的发展亮点时,我们就把其作为学校改革创新的增长点,帮助学校深耕细作,打造学校发展特色。
  为了能让大家更真切地分享到项目县、学校的发展经验,我们省课程中心已分别成功地组织了博兴、临朐、齐河等大型现场经验交流会议,总结、推介了一批项目县和项目学校的典型经验。
  2012年10月,我们又集中专业力量研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学校自主发展中期评价方案》,并组织项目学校进行了中期自评。这个颇具独创性的学校自评工具,也兼具了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
  总之,实践证明,我们所坚持的基于县域的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行动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显现了高校专业研究人员在推进基层教育内涵与均衡发展方面的优势。目前,省“1751”工程各项目学校的面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甚至愈来愈多地引起了我省工程之外县(市、区)的关注,像东平县等也纷纷主动跟进到工程中来。另外,目前已有十多所项目学校的典型经验被一些媒体宣传、推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