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王梦瑀  李宪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共同启动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综合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该课程体系的建立,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通过二者的互动,确保IT人才的培养紧跟市场需求。
一、校企合作,构建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IT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推广,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然而,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着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关注企业需求、信息产业的最新动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如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技术,学历教育如何与证书培训有效结合等问题,成为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因为企业最能反映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合格,所以高职教育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合理地将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被用人单位认可的、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方法。结合办学基础、学生学习能力、企业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以信息工程系为依托,学校先后与日本松下等多家外企合作。此举既加强了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训练的场所,也使学校成为企业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培养人才根基扎实、企业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培训机构教学方式灵活的特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课程置换与整合到专业教学方案之中,通过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教育。
二、课程置换与整合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新教学模式中,学校按照以下方法完成课程置换与整合。
    (一)充分利用网络设备,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实训项目。学校根据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初步将实训室划分为布线实训单元等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个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
  在实训室的建设与研究中,学校将实训平台定位在能同时满足4个层次的实训要求。它们分别是: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满足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二)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尽管经过课程改革与研究,但高职课程仍存在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不够等问题。而企业培训课程则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应用为根本”的基本方针,其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更注重学生整体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将企业培训课程直接替换到现有的课程中,就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授课时数增加;二是针对性过强,课程内容不能全面满足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学校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规划、设计和实施小型局域网能力的培养,对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置换与整合,然后开设了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应用项目3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进程阶段化。
  经过课程置换与整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