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

本报记者 胡乐彪
  “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上学,我们都放心!”日前,记者在枣庄市一些学校采访时,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话。
  自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3年来,枣庄市累计完成投资11.58亿元,开工新建、重建校舍93.77万平方米,竣工校舍66.42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舍楼房率达到91%。其中,台儿庄区、峄城区、滕州市、薛城区、山亭区超额完成了三年规划改造目标任务。
  如今,不论是在山亭的大山深处,还是在滕州的广袤平原,校安工程惠及的学校旧貌换新颜。一处处校舍焕然一新,一片片校园绿树成荫、充满生机,无不展示着校安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
“校舍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
  2009年9月至11月,由枣庄市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全市843所中小学的389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安全排查和抗震鉴定。排查结果显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舍达66万平方米。
  对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十分重要,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切实抓紧抓好。”
  “这些校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一旦发生险情,极易发生重大师生伤亡事故。”副市长赵联冠说,校舍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凡是D级危房,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拆除,绝不能含糊。
  在连续3年将校安工程纳入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和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同时,枣庄市全面落实“以区(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将校舍工程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区(市)政府及项目学校,并详细排列了每个项目的进度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严把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缺陷,切实把校安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
  在峄城区榴园镇颜村小学校长王延红眼里,校安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他告诉记者,学校2011年新建的教学楼,不仅外观漂亮,更重要的是楼体成了钢筋扎起的“铁笼子”,学校的楼房成为附近最结实、最安全、最漂亮的建筑。
“绿色通道”筑牢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生命线。为加快校舍维修改造进度,确保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枣庄市各级发改、建设、财政、国土、规划、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开辟了校安工程“绿色通道”。
  在资金来源上,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校舍安全工程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2011年,该市又新辟渠道,从土地出让收益金和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校舍安全工程。
  对学校建设所涉及的各项规费,该市下发了《关于减免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规费的通知》,对中小学校舍新建、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各项收费予以减免,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建设过程中,该市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实行进度月报和巡查督查等多项管理制度和形式,加快实施进度,做到了建设一栋,达标一栋,安全一栋,长久一栋,努力把中小学建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学校。
  一位建筑工人师傅介绍说:“现在的校舍设计,全部采用框架结构,用的钢筋比建设商品房的粗一半,水泥标号也高出一级,建成后的校舍十分坚固。”
“惠民工程”让百姓受益
  对于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老百姓有目共睹。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学校,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山亭区校安办负责人拿着以前拍摄的一些学校的旧照片对记者说,2010年以前,山区的孩子们大都在这样的学校上学。
  照片上,砖木、土坯结构的校舍破败不堪,设施十分简陋,校舍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现在,一些易址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成为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过去相比,很多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有上课的地方、活动有活动的地方、吃饭有吃饭的地方、休息有休息的地方,各个功能室俱全。
  “学校从曾经只有几间瓦房,发展到今天的多栋楼的规模,那些以前只属于城里学校的空调、水冲厕所、多媒体、校园网等设备设施,也随着校安工程走进了学校。”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中心小学工作了16个年头的校长刘希,见证了校安工程实施以来,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
  谈起体会,刘希感慨颇多:“这样的学习条件与环境,过去农村学生哪里敢想?”
  很多农村学生家长说:“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我们既高兴又放心。”过去,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城里读书;如今,不少家长又让孩子转学回来,在家门口享受政府“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