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适合每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
发布日期:2013-10-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875次
本报记者 赵云福 通讯员 周少平 赵涛
近年来,潍坊通过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靠制度创造教育公平,有效破解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系列难题,在全市范围内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教育高度均衡”的教育发展目标,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适合每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从而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教育均衡发展有了“尚方宝剑”
潍坊从2001年起建立起了对县(市、区)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制度。每年市“两会”期间,将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各县(市、区)在“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等百项指标的督导成绩全部在地方党报《潍坊日报》公布,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使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成为常态,为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均衡的重要内容,但薄弱学校往往因为受关注少,成为教育部门指导、管理和督查的盲点。为改变这一现状,潍坊市从2002年起,将全市划分为全覆盖、网格化的159个督学责任区,将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业务人员、教研员全部聘为督学,每个责任区由两名督学负责,每月至少一次对所督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规范办学等方面进行随访督导,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今年以来,仅潍坊市级督学就已帮助指导学校188所,发现问题141个,发现典型130个,提出有效意见建议150条。
“加班加点、违规办学、学生负担过重”下的教育质量提升,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治这一顽疾,营造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潍坊市教育局于2008年5月整合7个科室、3个直属单位的相关服务职能,在全国首创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下设8个分中心,畅通电话、网络、现场、舆情监控等9条监督投诉和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每年支出60余万元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做广告,并向社会承诺:“只要涉及教育方面的咨询、投诉,件件查处、件件回复。”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25万多件,答复群众咨询5.6万多件,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教育部门在违规查处中“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市教育局聘请由退休的老校长、老专家组成的“教育督导巡视团”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对群众举报投诉事项的逐一查实和纠正,教育局购买其服务,以此建立起了“有诉必查、查实必究”的维护群众利益快速反应机制。2009年以来,共调查办学行为投诉5700多件,长期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加班加点、课业负担过重、有偿家教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建立专家办学的制度体系
校长、教师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位好校长带出一所好学校,一名好教师成就一批好孩子。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因对应的行政级别,往往忙于开会和应酬,更有一些不懂教育的人把当校长看成提拔晋升的机会。不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懂教育的人没有凤凰彩票专心办教育,校长的“官帽”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紧箍咒”。潍坊市从2004年起,取消了所有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职级制和任期制,一下子把近千名校长解放了出来。特别是校长退出行政序列后,可不受干部任职年龄的限制,特别优秀的可以干到65周岁,为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办学治校,实施专家办学、促进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潍坊市财政为此每年多拿出1600多万元用于发放校长的职级工资。校长不再是终身制,也为优秀校长去薄弱学校打通了制度通道。潍坊各县(市、区)每年有近10%的校长轮岗,市直校长轮岗面超过了80%。2005年至今已有469名校长“逆向”流动,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有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现行体制下,受职称评聘影响,好教师往往留在好学校,薄弱学校即使有名师,也很难留得住,极不利于均衡发展。为让教师安心从教,潍坊抓住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的机遇,把职称评聘权下放到学校,实行职称与岗位评聘合一,一校一策,将原来彼此割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职称全部贯通,小学教师与初中、高中教师享有同样的职称待遇和晋升机会,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争相上课、上好课的可喜局面。为鼓励优秀教师流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潍坊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和薄弱学校高级教师的岗位比例,2010年以来,全市已有1.54万名教师赴薄弱学校授课,极大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差距的实质是教育质量的差距,教育质量差距的实质是教师质量的差距。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潍坊市建立了以“培训券”为主要内容的师训机制。采用“市场准入”的办法,引进6家教师培训机构。市教育局给干部教师发放“培训券”,让全市干部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凤凰彩票。市教育局根据培训机构累积的“培训券”的多少拨付培训经费。为激发所有教师的创新活力,潍坊市建立了“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机制,从2004年起,每年面向一线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立项,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由学校认领攻关,成果全市共享。破解微观问题的命名为“金点子案例奖”,破解重大问题的命名为“创新奖”、“燎原奖”,特别优秀的纳入“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为发展壮大名师队伍,开展了“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名师”以及“创新型校长”、“创新型班主任”评选;每年筹资20万元设立教师出版专著基金,为32位专家型教师无偿出版了专著。
构建以名校为核心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是潍坊市推进教育均衡提升的重要措施。各县(市、区)“一县一策、一县一模式”,创造了多样化的均衡发展共同体。如坊子区依托3所名校成立“幸福教育”、“信心教育”、“杜郎口模式”三大教育联盟,将所有初中和部分乡镇小学分别纳入三大教育联盟,教育局对各联盟实行契约式管理,使学校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各联盟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输出管理和教研与校本培训互动,使联盟内部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逐步缩小。潍城区实行对共同体的捆梆式督导评价,引导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和共享。奎文区建立覆盖全部薄弱学校的教研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促进了全区教师队伍素质的共同提升。
改革评价制度 搭建“立交桥”
“牵牛”要牵“牛鼻子”。考试评价制度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牛鼻子”。唯分数是举的人才选拔评价方式不改变,学生就很难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均衡就无从实现。潍坊从2005年起全面推行中考改革,建立起了“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中自主”的考试招生制度,由让所有学生被动应付分分必争的考试需要,转变为让考试录取方式主动适应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性制度保障,大批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找到了成长的自信与快乐。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五大类560多门育人课程,90%以上的学校自主开发了10门以上的特色课程,80%以上的中小学构建起“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为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潍坊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提出了“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学要以育人为本”的改革思路。对于教育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坚决向学校放权、向社会分权。所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项全部由学校自主确定,并经85%以上的教师同意后才能实施,真正将学校改革的权力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在全市学校普遍建立起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等12项育人为本的基本制度,为每个学生配备健康成长导师。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优生、学困生等八类特殊学生群体成长,建立成长档案,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此外,潍坊市今年还将原计划开展的66项评先表彰和达标验收项目,大幅缩减到了11项,进一步减少对学校的干预,优化学校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
改革对学校的监督评价,让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解决办学育人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潍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学生、家长是最关心学校、最希望学校办好的群体,也是最能感知学校办学优差的利益主体,他们对学校和教师办学育人情况的话语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潍坊市将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纳入学校、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让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能够影响到校长、教师的去留进退。
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均衡不是“千生一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成长成才之路,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潍坊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该市抓住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在全省首批开展高职与本科“3+2”、中职与本科“3+4”试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10条硬措施,努力把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形成“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的办学格局。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