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举措

陈培瑞
  笔者看到本版编发的关于促进教师有序流动的这组通讯报道,欣喜之余,联想到许多问题。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教育发展之大计,要么若明若暗,身临其境而不知是何境地;要么面对一大堆棘手的矛盾和问题,畏难发愁,无计可施;要么用老眼光、老办法看待和处理新问题,总是效果不佳,甚至碰壁;要么囿于部门、行业壁垒,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使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搁置、久拖不决。
  潍坊奎文、青岛等地关于“全天候”观察教师需求信息,以聪明才智和高水平决策有效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有效地破解了上述难题。
  我敢断言,在他们的决策背后有一种发展义务教育的新境界。他们也许不熟悉“后义务教育阶段”这个学术名词,但是他们已经践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大计了。
  我国的义务教育自1986年依法实施,至2010年,已构建起义务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解决了经费、师资等基本支撑问题。我国义务教育经历的这一阶段有些专家称之为“前义务教育”。我国2010年出台的2010至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谋划。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后义务教育阶段”。
  “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简言之,就是: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高位均衡,深度公平。实现这些新的目标和任务,要有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关键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教育系统是人群最集中的地方,然而,同一蓝天下,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学子及教师们却被笼罩在不同的气候和光照下,有些在“沃土”里尽享阳光和雨露,有些在“僻壤”里艰难生存。教育决策者们理应“全天候”谋事,关注所有的人。
  在学生、教师、管理者三大群体中,教师也是一群有理想追求、有价值取舍、有人格尊严、有美好憧憬、有儿女情长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既是肩负使命的一个庞大群体,又是一大群具有七情六欲的生命个体。然而,在过去很长时期里,我们管理教师往往偏重“肩负使命”的一面,教师甚至被当作“机器”、“棋子”进行“大一统”、“一刀切”行政命令式管理。
  潍坊、青岛等地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经验彰显以尊重生命满足多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运用多样杠杆撬动生命之舟,使之扬帆远航的管理艺术。
  管理,具有刚性的一面,这就是制度。比如,支教制度、交流制度。管理又有柔性的一面,这就是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婚姻家庭等问题。只要学校、教师的要求基本合理,就想方设法予以满足。比如,被支教学校也有选择的权利,应当予以尊重,支教学校不能拉起“救世主”的架势,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恩赐”。有的教师为了照顾家庭,愿意由离家远的优质学校调到离家近的薄弱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能视为“私心重”而置之不理。有些具有发展后劲的教师不愿在人才济济的学校做“凤尾”,愿到薄弱学校当“鸡头”,教育部门应当在有序流动的大盘子中予以调整工作岗位。让我感动的是,奎文区的操盘手们按照统一的“游戏规则”把不少“死棋”都走“活”了。
  “一棋走准,全盘皆活。”“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是一盘“大棋”,教师队伍建设是这盘大棋中的关键“棋子”,制度是“下棋规则”,机制是“原动力”,眼观六路,巧妙“操盘”,是一门高超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