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名学子

本报记者 胡怀旭 王文杰 通讯员 黄瑞杰 王慧慧
  近年来,临沭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突破口,科学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助学功能,提高队伍素质,充实教育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了校级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临沭县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城乡学校同样美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对教育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临沭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庆虎说。
  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临沭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临沭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该县以农村薄弱学校为重点,统筹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校安工程、农村学校改厕改水等多项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2009年至2012年共投资3.45亿元,新建校舍31万平方米;实施了106项中小学校安工程,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42所;依托旧城改造,县政府在城区无偿划拨土地300余亩,陆续新建了第三初级中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等6所中小学。2013年,全县校舍建设计划投资1.9亿元,规划建设项目49个,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城区重点推进职业中专70993平方米的扩建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9695平方米的迁建工程。为解决好“大班额”问题,该县重新组建了县第四初级中学、第五初级中学、第四实验小学,还将在城北、城南规划建设新项目。同时,将改厕作为“211工程”的工作重点,全县共规划19个改厕项目,总建筑面积4450平方米,规划投资455万元。如今,置身临沭城乡,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亮丽的风景在校园。
  为让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失学,临沭县认真落实教育资助、关爱、维权“三项行动”,建立起减、免、奖、补、贷多措并举的助学体系。自2006年起,该县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2007年,又免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并按住宿生人数,补助学校住宿生管理费。从2009年开始,在12所农村学校启动寄宿制项目建设,新增床位1万余个,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安下了新家,住有同学相伴,吃有食堂供餐,学有老师辅导。在全县配套建设114个“留守儿童之家”,安装了免费亲情电话,充实课外读物、文体用品等,逐步形成“村工作室+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模式,为留守儿童丰富课余生活,增进亲情交流提供了条件。
  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民生阳光也照耀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上。2012年,临沭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要求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原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实行均衡编班。仅今年秋期开学,就有3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城区学校入学就读,让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充分得到尊重和维护。
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
  临沭县积极开展名师培养“十百千工程”、“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初步建立起城乡教师帮扶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有力提升了城乡师资队伍水平。
  该县在加强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向农村边远乡镇倾斜,提出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专任教师补充力度。近3年来,累计公开招聘687名新教师。今年新招聘的193名教师已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临沭县教体局积极为教师加强学习培训和互相交流搭建各种平台: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树典型立榜样,培养出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300多人;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教育连片协作机制,通过组织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等活动,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进农村中小学。3年来,全县先后组织100多名县直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今年又安排28名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为农村学校课堂不断注入活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临沭县率先在全国打造县级基础教育“云平台”。2013年,县委、县政府又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县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投资3825万元用于中小学教育信息装备的更新和配备,装备电脑5400台、录播室32口、交互式电子白板940套,延伸到教学点的每一口教室,惠及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为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动态的区域教科研新模式,临沭县依托“网络空间人人通”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创新,从教师专业成长、高效课堂创建、课程建设等方面向纵深推进,有效提升了全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让农村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也可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省教科所专家评价说,临沭县依托“网络空间人人通”开展了系列教育科研工作创新,对教育科研管理和课堂改革整体推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特岗津贴温暖偏远农村校教师
  为鼓励教师安心扎根偏远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动“幸福临沭”建设,临沭县从去年开始发放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发放对象为按年度核定在发放范围内学校的在编在岗正式教职工。发放坚持向偏远农村学校、一线岗位及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学校教师倾斜的原则。发放范围和标准根据学校隶属镇街政府与城区距离远近、学校与镇街政府所在地距离远近,以及学校交通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因素,设偏远、较偏远、最偏远学校三个档次,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900元、1200元和1500元,并专门建立了“特岗教师”档案。2013年全县为1244名农村教师发放特岗津贴153万余元。
  “面向偏远农村校教师发放特岗津贴,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关怀和慰问,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临沭教体局局长陈庆祥认为。
  “我们学校处在偏远的农村,每天上下班很不方便。现在有了针对我们群体的特岗津贴,我们感到上级处处想着我们,从内心感觉到政府的关怀。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心。”玉山镇唐岭中学教师刘艺坛兴奋地说。
  谈到临沭教育的发展前景时,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教师陈广秀说:“这两年我们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完善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使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相信这个美好愿景不久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