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茂山:我们这样“改造”课程
发布日期:2014-01-1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080次
本报记者 于春英
国家课程如何在学校里“落地”?校本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又该建立什么样的联系?……这几年来,诸城市府前街小学校长苏茂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一直在课程建设方面探索着、实践着。
从数学教学如何建立与生活实际的“链接”,到如何打开学校“围墙”,全方位构建以“行万里路”为主旨的实践探究类校本课程,苏茂山带领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改进,也一边感悟着。一路走来,他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学校课程体系之路应该怎样走也越来越清晰。
思路清晰了,他的“课程树”建设工作也一步步地展开——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打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脉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府前街小学的办学理念。
理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将理念变成实践。
“理念要‘软着陆’,其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苏茂山认为,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只有在办学目标的观照之下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办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依托。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建设学校的课程体系?
如何打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通道?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之初,苏茂山和老师们陷入了对课程建设认识模糊、找不到切入点的困惑。
困惑的破解是从对课程设立的目的和不同层级课程之间的关系的深入认识开始的。
苏茂山带领教师从思考和分析“我们是谁”、“我们现在在哪里”入手,力求把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找到学校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研发课程,要时刻思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
“研发课程,必须心里装着学生,着眼于自己的学科,立足于自己的教室。”
……
理越辩越明,在反复的交流碰撞中,教师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渐渐明朗。
建构、实践、反思、再建构,一路下来,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逐步明晰起来。“我们构建起1+X的‘课程树’。‘1’是国家课程,是树的主干;‘X’是指以国家课程为基点开发的主题课程、德育课程、书香课程、艺体课程、探究课程五大类,这些是枝干。”对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苏茂山这样定位,“主题课程是对国家课程按照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的整合;书香课程是国家课程语文的拓展和延伸;艺体课程是国家课程音体美的二度开发;探究课程是科学和社会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研究;德育课程是国家各门课程中品格教育目标要求的汇集。在1+X的‘课程树’体系下,国家课程在X课程系列中得到丰富和深化,X课程在国家课程的滋养下更加丰茂和繁盛。融合与丰富成为该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
针对开发的“枝干”课程,他们又在分析学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让每一个“枝干”衍生出数个“枝条”,如书香课程包括亲子共读、小小书市、童话节、晨诵午读;探究课程包括生命教育课程、家乡文化研究、小课题研究、科技创新实践等。除学校层面的课程内容之外,各年级、班级也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与教师的自身优势,开设主题课程,在方法、资源、成果上实行共享。
苏茂山认为,丰富多彩的X课程根植于国家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的深化,又是深化基础上的独立发展,它们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课程整体。“1”是融合丰富后的国家课程;“+”不是简单累加,而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的适当拓展、补充、完善、丰富与融合。“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的延伸。
“当下,不少学校对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往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忽略对国家课程实施的研究。”在苏茂山看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人为地割裂。国家课程要放在主体地位,而如何将其校本化、师本化,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国家课程校本化应该关注“融合与丰富”,是基于学校实际的融合与丰富。“何为融合?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融合,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融合。基于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把学校主要课程融合为四大主题:语言、思维、审美、品格。四大主题分别对应语文与英语、数学与科学、音体美、品德与社会以及各学科品格教育。融合后的课程核心要素一目了然,从而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无缝对接。”
这种融合与丰富让教师们找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也慢慢地让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
学校曾经在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学数学的学生并不多。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数学本应该受到学生的喜欢,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问题出在哪里?学校分析了调查问卷上学生列举的“不喜欢”的原因,发现大多是因为“数学抽象枯燥”。
调查分析再转向教师,结果是,数学教师也为课堂教学的低效而苦恼。
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喜欢学数学?如何才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低效?
“应该从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寻求突破。”在苏茂山看来,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让数学不再抽象枯燥。
在苏茂山的支持下,数学教师团队开始研究“读数学”、“画数学”,发掘数学课堂应有的魅力。
在每周一次的数学活动课上,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趣味思维故事和思维游戏,让课外的经典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姿多彩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读激趣,以趣促思”的目的。
于是,《书架上a o e数学故事》、《马小跳玩数学》、《开发思维的趣味游戏》等趣味数学书籍走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天地。每周的数学阅读课上,趣味题展示、数学故事会、闯关游戏等,深受学生的喜欢。
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学生的兴趣学习,让教师们感悟到了“用教材”的含义,也让苏茂山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行走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了这种感悟和认识,课程建设之路也就越走越宽广。
一、二年级学生受识字量限制,对应用题目的理解存在障碍。为此,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指导学生“绘”数学。这样不但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还能满足低年级孩子爱涂涂画画的需求,避免了学生因自制力差将学具当玩具用导致的课堂难调控现象。
中高年级主要侧重“画”数学的训练,指导学生用线段图代替低年级个性化的“绘”,重在让“形”(图形)变为“象”(表象),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学习了百分数之后,“你知道吗”链接的是储蓄的有关知识。数学教师刘爱玲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理财方式,撰写数学小论文。“通过计算妈妈投资的基金、爸爸投资的股票、爷爷投资的储蓄等不同形式的理财所得的收益,得出结论:还是妈妈投资的基金比较稳妥,既有较好的收益,风险又小。”一名学生对自家的理财情况作了这样的分析。
“只要读、说、写结合,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苏茂山倡导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破解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团队还拓宽学生“读”的视野,把“读生活”、“读实践”引入教学。例如,指导学生测量校园里旗杆、大树、楼房的高度,丈量操场、花园等区域的长度或面积,并把测量计算的结果标示在区域的相应位置。
“以前,我一看见数学就头疼,心想:不学了行不行啊?现在不一样了,感觉数学这么好玩啊!”数学课程校本化不仅让这名六年级的学生渐渐喜欢上了数学,而且数学成绩也不断提高。
为了让学生爱上数学,教师们还开发了系列数学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细节中感悟数学、体味数学、应用数学。教师或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或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社会实践,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数据,对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经过探索和发现,得出创新性结论和建议。老师们还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
体育学科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将游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但降低了教学难度,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配合体育教学,体育老师们与家长合作,开发了适合各个年级的体育活动课程,搜集整理了“捞大鱼”、“打阎王”、“抢花炮攻城”等传统体育项目,共160多种,分为必学和选学项目。这种课程不仅拓展和深化了体育教学,而且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在快乐的活动之中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如今在府前街小学,把国家课程上出自己的个性、上出学科的“味道”,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全校语文“对话教学”的大环境下,王丽红的“百花课程”、高春霞的“绘本课程”、李海梅的“诗意语文”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仅如此,英语的情景教学、音乐的乐器进课堂等等都凸显出学科教师的独到魅力。
让每一位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正是苏茂山所期待的。
课程改造让学生们能够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穿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就应该是学生们应有的一种学习状态。”苏茂山说。
语文教师团队对学科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设计了一系列的语文校本课程。他们开发童话课程,把童话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琅琅晨诵中,美妙的童话诗因孩子们的吟诵而美妙动听;在静静的午读中,动人的童话故事因孩子们的沉浸而生动有趣。
四年级(2)班的学生在学习完了童话单元之后,向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想排演童话剧,行不行?”教师管丽丽尝试了一次大胆的“放权”。她在班里选出四名学生做导演,剧本编写、演员选定、童话剧排练等各个环节,全部由导演自行组织完成。教师将这次的童话剧排演作为一次语文拓展课程的探索,而学生们不仅将其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并且将其视作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当学生们排练完《巨人的花园》童话剧,每个人都有了从未有过的收获。“编写剧本时,我和王艺璇就产生了分歧,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经过一晚上的思考,我觉着王艺璇说得有道理,就按照她的思路写了。”一名学生感慨地说。而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发现了学生们的能力与智慧,更从中看到了这种课程开发的潜力与价值。
语文学习课程的链条在继续拉长。
包括晨诵诗、午读书、童话节等内容的书香课程,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涵,也让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宽广。
“小小书市”是书香系列课程中比较受孩子欢迎的一项活动。学生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那一天,学校就变成了开心的“交易市场”,交流声、吆喝声、欢笑声在整个校园里回荡,连平时内向矜持的孩子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学生们在实践中有了欢乐的体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这不就是课堂吗?这不就是最好的学习吗?”说起书香课程给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带来的好处,苏茂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学生的期盼中,下午第二节课终于到来了。让学生们感到新鲜的是,这节课的课堂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学校的食堂里,内容是包饺子。老师一宣布上课开始,食堂里立刻热闹起来。“煮饺子了,食堂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我的口水都‘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用或兴奋或深思的文字,记录着他们与老师、家长一起包水饺的收获。
这堂包水饺的课,是该校孙茂刚老师开设的《小麦的一生》课程中的一项实践活动。“从小麦播种、发芽、病虫防治、开花、抽穗、收割,每个环节,学生们都动手、观察。”孙茂刚说,“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下一步,我想尝试带领学生用麦秆进行草编。”
在府前街小学,像这样的实践类课程还有不少。
“生活即课堂,实践即教育。我们的‘牵手假日,共同成长’实践探究课程,就是要让语文、科学和社会等国家课程的内涵在生活中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苏茂山说。
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丰富了国家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让学生们体会到:原来,课堂和生活离得这样近。
“来到常山,我和邱文卿找到春天了。春天就躲在嫩绿的柳枝上,春天就藏在返青的麦田里,春天就站在已经长出榆钱的榆树枝上……”这是三年级学生林雅迪找到的春天。周末,她和同学们登山春游,亲身感受着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她有感而发,在随后的作文中就信手拈来,精彩的词句如泉水般流淌而出。
“学生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地‘造假’了。”他们的老师感叹说。走进自然,学生们有了亲身的体验,也就有了灵感,有了灵性,而语文学习也就不再局限在课本上、课堂上。
为了打通学科学习与课外活动课程之间的通道,教师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魅力。语文教师王冰洁在学科活动设计上力求把单元主题和时令以及学生的认知资源相结合,把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指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搜集整理图片,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产生更加生动完整的印象。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一单元后,学生活动小组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图片,配上自己喜欢的介绍文字,在校园内展出。
苏茂山提出,要让学生拥有百种经历,在经历中学习,在经历中见识,在经历中成长。
实践课程整合了课程资源,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促进了知识输入和输出的结合。“以往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很费力,因为学生们不知道蒲公英妈妈的降落伞是什么模样,也不知道苍耳的调皮和豌豆的可爱。现在,孩子们竟能一连串说出许多植物妈妈播撒种子的办法,并且把实物拿来课堂佐证。”一位教师感叹说。
“我们就是要通过课程的不断完善,让孩子享受更多成长的‘红利’。”说这话时,苏茂山言语间充满自信。
(本版摄影 巩向红)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