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交通,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陈留彬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紧密对接“蓝黄”国家战略实施和山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升级发展,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特色名校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构建了“交通特色鲜明、产业对接紧密、专业布局合理、建设层次分明”的汽车、道桥、物流、航海、工程机械和机电等6个重点专业群,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
  各专业积极开展“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活动,多元参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汽车类专业与德国宝马、保时捷、东风雪铁龙、博世、巴斯夫等企业紧密合作,引进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完善“面向名企、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航海类3个专业面向海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条例对在校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与海军训练机构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了军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山东省公路建设集团、山东华鉴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恒建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潍坊市公路局等合作,全面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构建“双主体、三融合、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的技术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将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融入课程,强化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及时跟踪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优化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基于工程机械维修、施工等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诚日建机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完善7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特色教材及课件。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形式,提高整合利用企业资源的能力,采取“厂中校”、“校中厂”、股份制专业、订单定向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培育一批产学一体、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一是深化与德国宝马、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雷沃重工等企业合作,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其他企业合作机会,深化“校中厂”建设模式,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推进与典型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与福田汽车、中通客车、山东恒建等企业的合作,共建“厂中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企业实际,学院教师带学生进驻企业,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在企业内组织教学,边学习、边实践。三是创新订单、定向培养新模式,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加强与博世、巴斯夫、雪铁龙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组建定向班,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进行技能考核,由企业安排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学院、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四是深度实施“前厂后校”校企合作形式,与宅急送、山东蓝海新能源等合作建立营运性实训基地。学院建设场地设施、企业使用并提供装备,校企共建宅急送山东半岛分拨中心,教师、学生全程参与生产经营过程;与山东蓝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实体。五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校企股份共建专业。与山东通达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股份共建,把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建设成为行业知名的水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