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黄蓝”两区 打造专业特色
发布日期:2014-02-0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447次
滨州职业学院院长 石忠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任务,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高职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滨州职业学院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主动适应“黄蓝”两区建设和滨州市经济“转调创”,完善专业建设,调整优化机制,对接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专业,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改革,全力推进内涵建设。富有成效的专业建设特色使学院取得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院现已建成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高校特色专业8个。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8%以上,一大批大赛获奖选手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中层中坚甚至是领军人物。
“顺着产业走、围着龙头转”——围绕区域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滨州职业学院紧紧围绕“黄蓝”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我们根据“做强传统专业、做精特色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撤销劣势专业”原则,对接纺织家纺、装备制造、石油及盐化工等主导产业,设置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重点建设了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改造提升了数控技术等传统专业,调整、撤销了经济管理等劣势专业,已建成医疗卫生、制造、财经、土建、化工、生物、水上运输等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专业群,现在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基地。
“盯着项目干,抓着内涵建”——对接主导产业,建设重点专业。学院努力打造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抢抓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机遇,围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内涵建设具体要求,积极打造支撑专业体系的龙头专业。近3年,学院以骨干校建设为平台,先后安排资金近1亿元,通过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骨干专业建设,以及应用化工技术等央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在实训条件上优先投入,在师资队伍上优先配置,在教科研项目、质量工程上优先扶持,全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使得专业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研判产业发展要求定目标,瞄准企业岗位需求育特色”——适应岗位要求,改造传统专业。适应区域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培育专业特色也是学院常抓不懈、紧抓不松的重点工作之一。近3年,学院安排5000余万元资金,改造、提升数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传统专业23个。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滨州市是石油和海盐的主产区,石油及盐化工产业是滨州市的主导产业,学院为适应石油及盐化工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于2007年增设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院将该专业纳入央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利用央财245万元及地方财政、行业企业、学院300余万元,成立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理事会,实施“校企互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油盐化工”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8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新扩建校内实训基地6个,打造双师教学团队。该专业现已成为全国及全省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基地。2013年12月,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承担全省应用化工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