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绽放

本报通讯员 蒋世民
  “我学会了叠被子,也会洗衣服了!”
  “我学会了自己去超市买东西!”
  “我能自己坐车回家了!”
  还有好多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学会了”,还有好多孩子打着手语兴奋地表达着“我学会了”……这是一节“我学会了”主题性课程成果展示课上的情景。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主题性课程研究与实践”是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10年来致力于改变和提升残疾学生生命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打课题,也是该校培植课程改革特色、打造教学创新亮点、创建素质教育品牌的实践载体。
  该校负责人介绍说:“主题性课程作为一种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形式,以促进残疾学生生命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为统领,根据不同年龄、残疾类别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制定课程目标或教学要求。它整合多学科知识,运用适合残疾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手段,强调以个性化需要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生命品质为核心,以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为教学形式,关注智力、能力等个体差异较大的残疾学生的能力培养,使他们都能学到适合自身实际与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主题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残疾学生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商讨拟定主题,设计活动,参与实践,一起感受主题性课程的旨趣和魅力,一起感受生命发展的快乐。如在“超市购物”、“趣味数学”、“中国传统节日”、“四季”等主题性课程开发与实践中,一次次的外出,一次次的讲解与引导,将过去僵化、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互动的场景。
  通过社会实践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残疾学生勇敢地迈出了了解生活、适应社会的重要一步,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道德水平、生活认知水平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水果摊前,周末负责外出购物的高年级视障生一边通过双手的触摸为同学们挑选水果,一边老练地和摊主讨价还价;教师节义卖活动中,街头巷尾总能看见打着手语热情招揽顾客的听障学生。
  10年来,东营市特教学校针对在校视障、听障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社会化程度低等现状,立足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残疾学生认知与实践的特点,以校本主题性课程开发实施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社联系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培养残疾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残疾学生生命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为残疾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组织开展的“亲子一顿饭”、“我当一天家”等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家长与学生一同做一顿饭、教孩子学当一天家,不仅增强了亲子感情,更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位视障学生的家长尝了女儿炒的西红柿炒鸡蛋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吃到孩子做的饭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能够自己做出饭菜来,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啊!”
  在手工教室里,一幅幅花泥画栩栩如生,一朵朵丝网花绽放美丽。学生们有的在缠铁丝,有的在用丝网包花瓣,有的在用丝线把一枚枚花瓣绑成一朵朵花,有的在打花泥,有的在做内框装饰。细致的分工使学生们享受到劳动的快乐。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三年级每周开设两节劳动课,在四至六年级每周开设4节劳动课,在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高中段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个月的凤凰彩票在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初中段学生每学期参加不少于两周的劳动实践。学校还依托专业培训学校的先进设备和师资力量,对残疾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先后与东营市蓝海职业培训学校、东营市技师学院等联合组织了面点师培训、厨师专业培训和汽车美容专业培训。百余名残疾学生通过了国家相关执业资格培训,取得了相关资格证书;多名学生代表东营市参加山东省残疾人岗位技能大赛和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面点师培训班结业典礼上,一位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有一个残疾孩子,我们觉得很不幸,可孩子来到市特校,我们又觉得孩子是幸运的。这里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关心他们,他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关爱,还有了一技之长。看到孩子亲手做的面点,我很激动,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一届届从东营市特教学校走出来并自强自立于社会生活中的毕业生就是主题性课程成功的明证。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教师、医学学士、按摩师、糕点师……是主题性课程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生命教育唤醒了他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