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从发展变化看教育均衡
发布日期:2014-05-2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478次
本报记者 孙世杰 赵德宝 通讯员 邱昭山 张金
春天四月,走马高密乡村,美丽的新校园不时涌入眼帘,构成了一幅幅乡村新图景。用人大代表王连福的话来说,“这两三年,农村学校变化太大啦!市人大组织观摩,各处看到最漂亮的建设都是学校。”
去年,潍坊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高密位列首位。高密市政府对14处镇街开展医疗、就业、教育等8项民生指标考核,教育工作满意度都是第一名。
“令我们最自豪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这是我市1986年获得首批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发展成果。”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告诉记者。
攻坚突破
城乡学校大变样
高密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42所,在校学生9万多人。近年来,尽管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学校发展不均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群众要求上好学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办学条件差距问题,让城乡学校一样好。”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与各镇街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并加大财政投入,按照40%比例对学校标准化建设进行奖补。
朝阳街道借势启动“教育强区”建设,公开承诺:教育的事先办,学校的工程先建,花钱问题找街办。三年间,投入2.9个亿,高标准新建3处学校,综合改造提升5所学校,率先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在东部城区挺起一座教育新城,在全市树立了标杆。
夏庄镇地处农村,校舍普遍老化。镇党委、政府克服困难,第一步就开了三个大盘子:投入1.2亿,新建3处学校38000平方米。又紧密建设7处村小,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
“镇党委、政府魄力很大,建设、配备一步到位。镇党委书记亲自到学校征询意见,老师们提出,多媒体用电子白板更好用,但价格高。书记马上安排考察论证,要求一定要让老师和孩子满意。仅3所新学校就配了180套电子白板,办学条件在全市领先。”夏庄镇教管办主任薛松林对记者说。
胶河生态发展区设区不到两年,年度财力不足400万元,危旧校舍多。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硬是攻克了2000多万元资金难题,按期完成计划,全区学校焕然一新。
在城区,高密市投入4亿多元,新建城区学校15所,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1850个,困扰教育多年的择校热、大班额问题逐渐化解。
“到2013年,全市总投入16.8亿元,改造校舍69.5万平方米,投入1.8亿元,更新学校配备,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杨宗荣说。
去年,高密市组织学校标准化建设大观摩,党政干部和校长们用两个对比来反映学校变化:农村学校条件比城区学校好,初中小学条件比高中好。
统筹调配
拉高农村教师“短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关键。”高密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孙烈勇说,“农村学校教师是‘短板’,结构性缺编、老龄化问题比较普遍。”
2009年,市人大在调查后提出议案,建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高密市随即出台了新的教师聘用管理办法。
从当年开始,新聘任的教师,一律充实到农村学校。80名新教师首批摘牌到农村学校任教。同年,启动“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英语大学生”计划,连续两年增配农村英语教师100人。同时,实施特岗计划,安排80名特岗教师到农村。5年间,共为农村学校录用新教师584人,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新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各镇街积极帮助青年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安排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创造各种培训进修机会,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阚兴小学的青年教师夏燕告诉记者,学校所在的松兴屯社区建设了青年教师公寓,装了空调、洗衣机、浴室、整体厨房,教师乘车回家还享受优惠车票,“在这里工作很舒心,进步很快。”去年,她被评为市教坛新秀。
高密市还盘活教师资源,每年组织16对32所城乡学校,开展教师对口交流。结对学校各派出3-5名教师到对方学校换岗,下乡支教和进城研修双向运行,重点培训提高农村教师。迄今,已组织10批826名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同时,分期分批组织后备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加强农村学校干部力量。
高密市规定,在干部选用、教师培训、评优晋职等方面,重点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仅在去年,就有23名教师因支教、研修优秀,优先晋升副高职称,有38名农村挂职后备干部被选聘到学校领导岗位,调动起了干部教师交流积极性。
“以前,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名师,现在我们每年都选派教师进城区名校,经过换岗培训,这些老师都成了骨干。更重要的是,城区学校派来了名师,把优质教育送到了家门口。”在偏远的李家营小学采访,刘焕增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农村艺术教师不足问题,我们组建了教育艺术团。组织全市730多名优秀艺术教师,以团队形式流动性开展送课下乡、教学指导、师资培训、艺术展演等活动,让农村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艺术教育。今年开始,我们又实施‘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音体美教师计划’,逐步为所有学校配齐艺术教师。”孙烈勇表示。
与此同时,高密市启动了“十百千万”工程,依托9个名校长工作室、26个名师工作室、34个学科教学研究会,重点培养30名名校长、150名名师、2000名骨干教师,带动全市10000名教师整体提升,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联盟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校校通”
姚哥庄小学处于城乡接合部,原先教师、生源年年流失,办学陷入困境。近几年,学校与城区东关小学结盟办学,迅速扭转了局面,办学水平晋升全市前10强,学生从城区回流200多人。姚哥庄小学的变化,是高密市城乡联盟办学的一个缩影。
2006年,密水街道率先开展“名校+弱校”联合办学探索,首批组建3个共同体。共同体学校实行干部交流、教师调配、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特色创建、发展评价“六统一”,以名校拉动弱校。很快,3所薄弱学校全部升级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创造了先行的经验。
“义务教育均衡,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密水街道探索出了一条以名校为核心,学校组合式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在全市推开,组建了48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城带乡、品牌带动、对点帮扶、融合发展,打破了区域、学校壁垒界线,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增共享。”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向记者介绍了联盟办学思路。
共同体学校实行“1+1”、“1+N”、“N+1”多元模式,上接下联,双向衔接,联体共建共享。同时,在镇街层面,以中心学校为引领,实行学区管理,构建起城乡学校共同体和学区联盟体两大发展框架,形成县、镇、村三级学校连环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市直学校第一实验小学先后与井沟小学、阚家小学、李家营小学等学校联姻,每月共同开展干部论坛、班主任沙龙、学情会商、主题教研,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三课联动,将第一实验小学的参与教育模式、名师教学法移植到乡村学校,产生了波浪效应。3所农村学校借力隆起,成为镇域优质教育的辐射源。
各镇街创新学区管理,在横向上推动农村学校均衡发展。柏城小学学区通过开展名师送课、联片教研、微课程开发、电子书包教学,带动了村小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姜庄镇选拔教学骨干担任教学点干部,不仅破解了师资均衡难题,更促进了教学点发展。密水街道开发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全域同步共享名师课堂,而且名师讲课时,可以跨校观察不同学校课堂的学生表现,开展师生视频对答互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校校通、班班通。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高密市还打破学段界限,创立了高中教学管理区。以5所高中为引力场,各高中招生片的初中和小学组成教学管理区,实行龙头带动、三段联动、同频共振、协同创新,课程衔接、贯通培养、教学实验、成果推介、管理评价五位一体。5大教学管理区平行并进,创造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生态。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系统,需要不断发展提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优化格局、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努力创办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教育。”杨宗荣说。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