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康希福
  走进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南路小学,楼道内、教室里到处可见学生的剪纸作品。三国人物、花鸟虫鱼、京剧脸谱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学生的这些剪纸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该校开设剪纸课程的成效。
  近年来,新湖南路小学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以剪纸文化为主体,以陶艺、吟诵为双翼的“一体双翼”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既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
巧手剪出新天地
  “这些作品全部出自学生之手。”该校校长马瑞娟带领记者在校园里边走边介绍,“我校有专职剪纸教师2名,并挑选技艺水平高的年轻教师组成了剪纸艺术委员会。这些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剪纸教学经验。”
  在低年级,教师通过美术课先渗透剪纸艺术,从简单技术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中高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剪纸课,纳入校本课程,按照课表上课。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剪纸艺术》教材,做到教师、学生人手一册。为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和热情,检验剪纸教育的成果,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剪纸作品展;在传统节日,学校还会在广场、社区等处展示学生作品。
  几年下来,剪纸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变得心灵手巧。学生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多种多样。通过学习剪纸艺术,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个人修养都得到了提高。现在,该校学生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人人能创作。在师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关于德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肖像的剪纸作品多次被作为礼品馈赠给国内外的嘉宾。师生剪制的《百蝶图》、《梅花图》、《双龙戏珠》、《中国龙》、《仙鹤图》等作品参加“中华文化五洲行才艺推选”活动,受到专家的好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学校捐赠了集体创作的百米剪纸长卷。作品展出后,吸引了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访问团专门来学校参观学习剪纸艺术。
陶泥捏出七彩童年
  记者走进学校的陶艺教室,看到学生们正在玩泥巴。看到学生们和泥巴“亲密接触”,记者也不禁拿起一块和他们一起搓搓捏捏,仿佛回到了童年。马瑞娟告诉记者,玩泥巴是孩子最惬意的游戏,学校开设陶艺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将陶艺制作引进校园,教给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让学生充分体验陶艺创作的乐趣。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用无限的创意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很幼稚,但正是在这种幼稚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滋养。美术教师曹阳说:“学校将陶艺列入校本课程,让艺术的门槛大大降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陶艺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吟出经典诗文之美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新湖南路小学的学生在吟诵《弟子规》,整齐洪亮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校园。“孩子以前爱和我们顶嘴。学习了《弟子规》之后,现在变得比原来乖巧、懂事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大道理。”学生家长徐润泽欣慰地说。
  诵读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论语》、《增广贤文》等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识字量水涨船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每学期外派教师学习专业的吟诵知识,并成立吟诵社团,组织丰富的吟诵活动,让学生们在吟诵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把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产生文化的归属感,为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马瑞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