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生存更重要

本报通讯员 翟英明
  烹饪教室里,一群学生正在练习切萝卜条。旁边的手工教室里,高年级的学生正听着喜欢的音乐穿珠子……这是淄博市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课堂上的情景。校长郑红说:“这是学校开展生存教育的缩影。学生们很享受这样的教育模式。相信他们走入社会后,完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说心里话,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
生存教育等不起
  从2005年起,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招收生源悄然发生了变化:来学校就读的不再是那些轻度智障儿童,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和多重残疾儿童占了绝大多数。
  郑红介绍说,当时的课堂还停留在书本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教学生学习个位数加减法知识,但现实情况是,从一年级就教,到了七年级,学生还是计算不出“9+8”的结果。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需要生存本领的学习。他们希望,孩子走出学校后,能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关乎学生的一生,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学生等不起。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秉承“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怎么学会就怎么教”的教学理念,启动“智障学生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开始了有关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摸索着走过来的。2013年,该校用上了自己编写的生存教育教材,包括《个人生活》1~9册、《家庭生活》1~9册、《社会生活》1~9册。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生存教育特别重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正常人现代生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把原来的小课堂拓展成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根据生存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学校先后改造了洗漱室、家政室、烹饪室、家电室、小超市等生存实践活动室,把一些生活流程(比如洗手、洗澡、如厕、涮拖把等)和一些家用电器(如洗衣机、微波炉、电磁炉、豆浆机等)的使用流程配以图文,张贴在相应的生活实践场所,并建立了以求医、就餐、乘坐公交车、乘坐电梯、银行交易等为内容的生存教育体验室。体验室内既有社会生活流程图,又有实景录像,可以让每名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学习到真实的社会技能。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校组织残疾学生到各种活动中去锻炼提高生存能力。同时,教师还带着学生们到超市购物、医院求医、银行存款、邮局寄信、职场求职。
  学生王某是一名自闭症少年。刚来学校时,他经常在校园内乱跑乱叫、破坏公物,知识学习更无从谈起。通过生存教育训练,如今的他不但生活能完全自理了,家务活也干得熟练:烧水、淘米、洗西红柿、削土豆皮、炒菜,他都做得有模有样。“以前我一直在想,我们老去的那一天,也许就是我的孩子无依无靠的那一天。如今,孩子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回归社会的能力一点也不担心了!”在一次家校联系会上,王某的妈妈这样动情地说。
用耐心和爱心呵护每一名学生
  “在一路走来的几年里,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喜欢去学校,学校成了孩子另一个幸福的家。我们可以想象到学校为此做了多少努力,老师费了多少心血。”一位脑瘫学生的家长这样表达对学校和老师们的感谢。
  17岁的小菲同学是个中度智障残疾孩子。她在孙明芳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包水饺。孙明芳是一位语文老师,从教20多年了。如今,她成了一位出色的生活技能指导老师。她教学生包水饺、做月饼、烤蛋糕。“不要小看简单的包水饺,从洗菜、切馅、和面、包馅、煮熟水饺的整个制作过程,这些孩子要学半个学期。很多家长都问我:‘为啥我们就教不会?’因为教这些孩子除了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帮他们分解动作,一个环节做不好,就多次重复做,急不得。”
  生存教育让学生享受到了快乐,让老师感到了欣慰,让家长体会到了温情。这些收获,也让学校更加坚定了办学的思路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