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实施教学质量动态分类评价考核

  本报讯(记者 李强 通讯员许振荣)“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校长,能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是分类评价为我们搭建起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激发了我们自主发展的动力。”在淄博市淄川区前不久举行的教学工作会上,开发区西山联校校长孙英芹这样说。
  淄川区山区面积大,学校处数多,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城乡差距都十分明显。针对校际差距,淄川区教体局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将全区中小学分成城区、城郊、农村三类,分类明确具体指标体系及分值权重,严格进行考核奖惩,促进同类学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竞相发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考核所有学校,忽视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调动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基于此,我们对全区中小学进行合理分类,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让相同类型学校在同一平台‘赛马’,激发学校自主‘奔驰’的动力。”淄川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薛庆安在谈到建立动态分类评价的初衷时这样说。
  “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以前无论怎么努力,‘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都离我们很遥远。自动态分类评价实施以来,我们感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学质量动态分类评价具体实施以来,地处偏远山区的张庄中心小学的校长孙涛明显感受到学校的变化。
  在这样的评价制度面前,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都有了压力和动力。“以前,在区教体局的各项考核评价中我们总是执牛耳者;现在,区教体局将我们与全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作为年度学校表彰的必要条件。这样一来,我们学校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更强了。”淄川区实验中学校长唐金生感到了分类评价给学校发展注入的新动力。
  分类评价机制激发了淄川区学校的办学活力,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动态分类评价体系的实施,实现考核管理全覆盖,搭建起区域竞争平台,使学校办学目标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意识更加强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