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打造职业教育新名片
本报通讯员 赵冰 胡安迎 记者 任甲斌
去年12月31日,莱芜机械工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钢城分校正式揭牌。这是该市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起的一所标准化中职学校。近年来,该市立足市情,创新举措,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通过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打造了职业教育新名片。
加大职教名校建设力度
1月18日,记者走进莱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立刻被这座落成不久的新校吸引了——大气的校门,高标准的运动场,设计新颖的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现代化的食堂,让人应接不暇。
该校是去年8月份由原莱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原莱芜市综合高级中学合并组建而成。以前的两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校舍陈旧,校园面积也不达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莱城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举全区之力建设高标准职业学校。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该校的投入使用结束了莱城区没有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
近年来,该市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职业院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水平逐渐提升,名校建设效果显著。莱芜技师学院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序列,重点围绕数控加工等5个专业加强示范性建设,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去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山东省中职品牌专业”。去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也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对该校省级特色名校立项建设项目的评估验收。
改革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
在去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过程中,有一个专业的最低招生分数线达到了461分,500多名学生抢着报这个专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该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山东农业大学进行“3+2”对口贯通本科招生,首批招生50人,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读3年再到山东农业大学读2年,就可以获得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这样的好事当然吸引了我们家长的目光。”学生家长刘国丰说。
早在2014年,该市教育局和人社局就联合出台了《莱芜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互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两个文件。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互通”既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教学标准,又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建立起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做中学、做中教”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技能精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015年,莱芜职业中专与山东现代学院联合办学,开设了“3+2”大专班。学生在莱芜职业中专就读3年,3年后根据学生愿望,可毕业发给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并可直接到山东现代学院读专科,若想继续深造,还可参加考试继续上本科,实现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贯通教育。
“对口贯通培养”开辟了职业教育上下衔接的通道,结束了中职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历史,为学生继续深造和成长提供了平台。
同时,该市还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邯郸史威冶金设备材料有限公司(民营)共同出资,成立了莱芜市金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莱芜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该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了各地企业眼中的“香饽饽”,订单班、冠名班等“校企一体化”项目纷纷落户莱芜职业院校,到学校抢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莱芜招聘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多功能汽车厂招聘主管钟鹏说:“我们北汽集团和莱芜职业院校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这次尽管‘抢走’的学生不多,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普遍具有踏实肯干、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使起来顺手,用起来放心。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企业。”
去年4月10日,经过长达7个月的筹备,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尔订单班正式开班,70多名机电专业学生入选首届海尔班。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海尔班由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授课内容,公司还将设立海尔奖学金、海尔助学金。
目前,该市已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和莱芜技师学院组建了6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过程。通过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等形式,该市职业院校与省内外200余家企业实现了合作办学。校企一体化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出口”问题,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目前,该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